其他

观局 | 陈安庆:喷子攻占朋友圈,互联网秒变愤青大卖场?

2018-04-03 陈安庆 南方传媒书院


1


不知从何时起,自媒体时代遭遇了一场尴尬——情绪大爆发vs 尖叫分贝比拼!

自媒体时代,人人变成小愤青了吗?

愤青用他们愤怒的吼声和偏执的话语,吸引着大众的眼球,当社交网络把数字人类,带一个个彼此隔绝的线上群体中,我们的分辨能力与理解力也在日渐衰退。

我们清楚地看到,真相与谎言在互联网中交织,事实与观点混为一谈,情绪宣泄,掩盖了真相寻索。

我们受困于互联网中,无力突围。彼此的撕裂与对峙,充斥着浮躁与恐慌气息。

真相与谎言在互联网中交织,情绪宣泄掩盖了事实分析,但我们仍然困于互联网中,无力突围。

不知从何时起,互联网上充斥着一群群的愤怒青年,也就是大家所说的网络喷子。

愤青,逐渐成为网络社会乃至现实生活,愤世嫉俗群体的代名词。

哪怕最为理性的中国愤青,基本的精神气质也不脱拉仇恨。

集导演、演员、狂欢者于一身,在舆论狂欢中,逃离主流文化的规制与压制,离经叛道,自我赋权,消费公共事件与议题。

语不惊人死不休,最低水平的愤青,已变成粪青,只能以满嘴喷粪的方式,来标榜爱与恨。

在舆情对抗论战中,在互联网互动匿名的假面舞会狂欢中,喧嚣与骚动。在制造着一个个10万+网络热点中,自娱娱人、集体狂欢。

在那个虚拟的二次元世界,不少人从现实中的失意者,变成无所不能的赢家与意见领袖,在歇斯底里的尖叫声中,释放过剩的青春荷尔蒙。

互联网发展的任何阶段。都存在喷子,现在有了自媒体,只会更多。

喷子其实只取悦态度类似的人。别人越痛苦,从中得到的乐趣就越多,享受一种戳破“高大上”的爽快感,至于受害者,反正没人看见。

鲁迅的笔下,看客是麻木的,但今天喷子却是亢奋的,貌似幸灾乐祸确实是人类的本能。喷子的安全感来自于虚拟的互联网,好像一切事情都不用太当真的。

如果给喷子画个像,你可能 36 42652 36 15528 0 0 6906 0 0:00:06 0:00:02 0:00:04 6904发现他们基本上是男性人格,异性恋,收入中下等,缺乏同情心,愤世嫉俗。喷子和农村街头的骂街妇女,其实并无二致,他们的目的是打破无聊,独孤求败,寂寞啊,寂寞,长夜漫漫,无心睡眠!

他们是网络社会的无政府主义者,像发情期的小公鸡一样好斗。如果某一时段没有喷点,喷子会唱一首《 无敌是多么寂寞》:

无敌是多么,多么寂寞,无敌是多么,多么空虚。独自在冷风中,冷风不断吹过.

喷子的寂寞谁能明白!


2


愤青即愤怒青年,最早指在20世纪60年代欧美左翼思潮中,主张颠覆传统社会价值的中国的叛逆青年。

愤青们不满社会现状而急于改变现实,无力用实际行动改变,只有吐槽发泄,是普遍症候。

1996年,《中国可以说不》的流行,标志着中国民族主义情绪升温。“说不”,是表达愤怒的通行手段。

实际上,愤青既会追求新闻的客观报道,也会充斥谩骂和煽动性的“爱国言论”。

公共事件中社会泄愤色彩浓厚,情感动员成为舆情推动力,情感不单是资源或工具,而是斗争的动力,能够激发参与的是愤怒、悲情与戏谑。

愤青敢于抛离现实社会的权威等级、道德规范等束缚,以极端的方式张扬个性、挑战权威。

在群青激愤的氛围中,愤青群体将悬置事实本身,而聚焦于对事实的极端化解释,互动中的情绪渲染,使得网络最终成为愤青讨论的发酵场。

网络进入门槛低,信息开放度高,流通速度快,线上线下互动性强,群体易受暗示的特点就表现明显。网民群体极端轻信,把歪曲性的想象力所引起的幻觉与真实事件混为一谈,集体幻觉,集体无意识是常态,在群体暗示、传染与幻觉中,制造一出出网络闹剧。

他们没有思考和推理能力,不能辨别真伪,甚至于很容易充当缺乏理性的“刽子手”。

很多网民失去了理性思考,一旦听到质疑的声音便对异己者展开攻势,抨击其为“不爱国”,贴标签打黑棍,非黑即白的判断简单粗暴,偏执专横。

什么人容易成为愤青,实际上只要进入了青春期,对现有社会秩序产生这样那样的不满,感到自己的幸福愿望没有满足,愤怒了,就会成为愤青。

网络社会对于愤青而言是一种自我赋权。

愤青在现实生活中,多数属于无权无位的屌丝边缘群体,在参与网络议题讨论中,使个体心理和群体意识,得到话语权赋权。

积极一端,有理想、有激情、有勇气、有正义感和有责任心的奋青,因为有正义和责任在心,才会对不公有愤怒。

消极一端,则是一群对社会现象表达强烈不满,长期保持渴望发泄的愤怒情绪的

还有一种人,遇到任何事都喜欢喷脏话,骂骂咧咧的“粪青”,种种无端狂暴情绪,已近病态。


3

网络成为愤青自我赋权的场域。

中国网民性别结构中,女性网民占46.4%;整个网民中10岁~39岁占75.1%,其中20岁~29岁年龄段占29.9%。网民年龄低、学历低、收入低(被称为“三低”网民),同时男性网民多于女性网民。

网民的学历低、年龄低,导致其价值观和社会经验以及对事物的认知能力都不高,甚至其人生阅历以及事业都处于刚刚起步阶段,又处于思想比较活跃的阶段,在这种情况下,难免会出现跟风、从众、情绪化等倾向。

传统文化的断层并非起源于互联网,源自“五四”运动以来中国知识界对传统文化的反思,自媒体出现后这种断层表现得更加明显,互联网上盛行的狂欢、戏谑、调侃、恶搞等特征再次加深了这种断裂。

认知水平低、个人收入不稳定,其社会经济地位相对低下,导致其会有人生挫败感,网络成为其不良情绪的发泄出口。

很多愤怒青年,因为缺乏制度化的表达渠道,内心积聚的社会不满和愤恨,在遭遇某些社会议题时被点燃,借机发泄,造成网络暴力。

真实生活中无法表达自己的时候,干脆就把愤怒发泄在其他人身上。

偏见是愤青的利器。网络对许多人而言,是极端主义的温床,因为志同道合的人可以在网上轻易且频繁地沟通,但听不到不同的看法。持续暴露于极端的立场中,听取这些人的意见,会让人逐渐相信这个立场。

愤青在热点议题进行讨论时,为使自己的观点得到他人的关注、转发、点赞、回复,他们会以夸张、渲染甚至扭曲事实的方式表达受到众人支持的观点,观点越是鲜明、激烈,引起的群体情绪就越高涨。

有时候,不能让喷子喷也会出事,社会安全阀机制可以使社会不满情绪得到发泄,主动为社会冲突提供可控的、制度化的“出口”,实际上有力于维护社会稳定。

网络喷子其实不需要将目标放在解决令人不满意的状况上,而仅仅是——要求释放所产生的宣泄快感,对问题解决实际上无济于事。

很多时候,网络愤青貌似忧国忧民,喷子只是为了在网络上发泄情绪罢了,提不出理性富有真正含金量的解决办法路径的。

虽然“围观就是力量”,但围观的看客身份和心态,使网络喷子缺乏稳定性。在短暂的宣泄之后,愤青群体的狂热情绪将恢复平静。

1


勒庞在传播学著作《乌合之众》中认为,个体的智力、道德、禀赋等属性虽然有差异,但是本能和情感具有相似性,这就导致群体中个性化的元素消失,个人的智力和个性被拉平甚至被削弱,取而代之的是群体的情感本能驱动。异质性被同质性淹没,无意识的属性占了上风。

群体的道德非但不优于个体的总和,反而背道而驰,降低了文明的水平。孤立时,他可能是个文雅人。一旦进入群众,他就成了野蛮人,靠本能行事。他率性而为,狂暴,凶猛,也像原始人那样热情和英勇。作为孤立的个体时,词语和形象可能对他起不了作用。

近八成的社交用户认为自己在网络上变得粗俗,一言不合就爆粗口,现实生活中却表现的礼貌和文明。

网络喷子的利器是虚假性表达、情绪性表达、低俗表达、暴力表达,在网络中肆意谩骂诋毁、肆意狂欢,从而享受由此带来的快感。

中国网民整体而言还属于勒庞所描述的乌合之众阶段,群体缺乏主宰自己的反应行为的能力,几乎完全受着无意识动机的支配。

在网络群体事件中,众多网民并不知道事件的来由,被极左或极右意识形态所裹挟,盲目地投入舆论撕裂洪流之中。

媒介环境下,个人是按照受到的外部信息刺激因素决定自己的行动,网民受到外部刺激因素控制,难以支配各种强烈冲动。

当网络上某些事件引起或者切合了参与者的某个神经,引起其情感共鸣,便参与其中发表一些带有倾向性或有失偏颇的言论,肆意渲染。

在现实生活中遭遇了不公平待遇,就把不满情绪宣泄到网上,肆意扩大。有的出于对社会不公感、被剥夺感、阶层隔离感等的苦闷和绝望以及对贪腐现象的憎恶,在现实生活中无处倾诉,便在网络上寻求慰藉,遇到网络上相同信息的传播,便集聚和转发。


5


自媒体碎片化阅读,导致网民浮躁缺乏解读和思考耐心,理性大脑缺失。个体满足于粗浅、短暂的思考,而缺乏对道德、人性、人生终极问题的叩问。

互联网文化呈现出对道德文化明显的解构倾向,表现出来的是一种“神马都是浮云”的心态,即便是神圣的东西也可以拿来恶搞,一副老子天下第一,无知者无畏戏谑心态,冷漠无情。

低俗性表达、网络暴力表达以及部分情绪性表达,源自网络空间的虚拟性,网民身披匿名马甲,丧失道德约束,变得肆无忌惮。

网络传播的开放、自由、匿名、把关人缺位等特点,为网民自由表达提供了可能场域,配以上述网民素质参差不齐、网络文化建设滞后等特点,网络信息鱼龙混杂在所难免。

在这个虚拟的空间里,网络喷子、键盘侠“繁衍迅速”“屡禁不止”。

信息在去中心化的传播中,通过自媒体赋权让公民人人都有麦克风,每个人成为集信息发布者、受众、评论者乃至自我信息管理员多种功能的集合体。

自媒体是将去中心化实践的最彻底的媒介,分散、独立、扁平、多元化的信息传播格局,颠覆了传统媒体的中心化、集中式的传播路径。

无中生有,胡编乱造,有的道听途说,添枝加叶,偷梁换柱,制造文字垃圾,萌宠、炫富、打情骂俏。内容满足了猎奇心理,却忽略了信息应该传播的价值和媒体应该担负的责任,甚至捏造并散布虚假事件,损害他人的商业信誉、商品声誉。

创造出一种可怕的文化,将低俗、丑陋变为吸睛的利器,病毒般地在互联网上传播。

为了吸引眼球,选择最惊悚的话题、最热门的人物,用最刺眼的标题去刺激读者。“标题党”已经成为媒体圈的“公害”,助推了网络谣言的产生和传播,捕风捉影、移花接木、嫁祸于通过尖叫惊悚爆红10万+。


6


粗鄙文化盛行,实际上表达了“屌丝”们愤怒和怨恨的负面情绪,时间一长,大众并不认为粗俗不堪,反而觉得习以为常。

自媒体时代,你端端正正地写一篇理性思考的好文章没有人愿意读,反而错别字满屏,病句满屏的文字转发哄抢,在信息生产质量和传播方面,没有太高的技术门槛。

信息的发布者与制作者可以不是专业记者,而是草根,实际上是没有经过任何媒体专业训练、不属于任何传播媒体机构、也不接受媒介人社会组织管控的社会草根。

正规军被土匪乱枪打死,沃尔玛大润发被地摊货逆袭干翻的事情,屡见不鲜。

屌丝是光脚的人,可以天不怕地不怕,既然不曾拥有,何俱失去?

在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过程中,每个环节都布满了把关人,信息的采集、编辑和发布过程,传播者都起着传播把关的作用。

传统媒体在信息端口把关的模式发生改变,网民个体可以不经媒介组织,直接在网络平台上发布信息。

光脚的屌丝不怕你穿鞋的,传统媒体出招需要遵循套路打法,自媒体可以不择手段,就像两个拳击选手在擂台上比武,传统媒体不能打下三路,不能踢裆挖眼打人脑部,自媒体专攻下三路,阴招黑招可以一起招呼,没有规则,这就没法玩了!

自媒体缺乏把关人过滤的自由表达,充斥着不良信息和虚假信息,充斥着猎奇的侵犯个人隐私和个人利益的人肉搜索,侵害着个人的合法权利、知识产权,破坏着个人的隐私保护

一定程度上,消解着精英主义权威和专业主义规则,造成“去中心化”的冲击,削弱了主流价值和主流文化的边界,造成社会价值体系和文化的多元分化。


7


新媒体环境下,怨恨和报复的快感,可以通过粗鄙化网络语言的滥用来实现。

“屌丝”们可以借由网络,将“高富帅”和“白富美”作为想象中的敌人和犯人,进行压迫式的围观和随意的批判,以此获得暂时性的自我满足。

法国著名学者勒庞在《乌合之众——大众心理研究》认为,群众可能杀人放火,无恶不作,也可能有献身、牺牲和无私的壮举,这是孤立的个人根本不可能表现出的极崇高行为。由此,勒庞得出一个耐人寻味的结论:群众的智力不如孤立的个人,单从感情和感情所激发的行为来看,群众表现的好坏取决于环境,完全取决于群众所接触的暗示。

群众冲动、易变和急躁,其情感变化莫测,难以驾驭,转瞬之间,群众可能从最血腥的狂热状态转变为极端的慷慨和英勇无畏,他们很容易扮演刽子手的角色,同样很容易慷慨赴死。

群众也容易在相互的情绪感染中,产生的集体狂欢,萌发不切实际的念头。群众容易轻信,易受暗示影响而变得无所畏惧。他们总是在无意识的边缘徘徊,随时听命于一切暗示,心怀狂躁情绪,不受理性影响,丧失批判能力。

因为人多势众,“不可能”的概念根本不存在。

勒庞认为,有群体的地方,就会有非理性情绪伴随左右,此时个体的智力和道德将会磨灭,取而代之的是人性的交集,逻辑与推理不起作用,高涨的情感和催眠的幻术才可以奏效,结果是“群众的力量全然是破坏性的,其作用像细菌,加速病弱者或死尸的消解,文明的结构腐烂时,使它颠覆的总是群众”。

在“狂热”的群体中约束个人的道德和社会机制会失去效力,此时个体的利益和目标会在群体的汪洋大海中被消解,而个体也会在转瞬变成一个“无名氏”。

在微信微博这样一个平台内,大众极易沦为冲动易变、缺乏理性的“刽子手”,对个体造成身心上的创伤。

群体行为有一个很重要的心理特征,就是崇尚威势。

往往会表现为一种情绪化、少理性的低智商,群体的暗示常常会轻易地“征服群体的理解力,并窒息一切的判断力,从而使得群体产生集体幻觉。


8


网络愤青在新媒体的虚拟舞台,面对自己无法掌握的演出内容,既无奈又茫然,既自恋又自卑,既怨恨又自嘲,既心有不甘又停滞不前。在网络世界中,寻求心理安慰和情感共鸣。

“屌丝”群像,“识字不多”“只会玩手机”“悲催苦逼”等关键词,框定了新媒体语境下“愤青”群体的无奈与自嘲,通过一场场制造话语狂欢,甚至参与话语暴力,获得宣泄的释放。

屌丝愤青在网络世界中呼风唤雨貌似强大,实际上冷暖自知,在现实世界中卑微怯懦麻木自私,很多时候精神人格是分裂、撕裂的。他们常常沉溺于不切实际的幻想中,想追求短暂的快乐,选择暂时的逃避,形成相对弱势的心理特征。

有文化是耻辱的,臭老九,不识字反倒光荣,交白卷的是英雄。有知识是反动,知识越多越反动,文盲愚昧反而是先进的。富裕是反动的,越穷越光荣。

当理想被嘲弄,当专业被轻贱,把粗鄙当文化,把丑陋当个性,把无知当成天经地义的时代,其实是对人类文化和文明的颠覆与倒退!

但现实环境中,中产阶级的焦灼俯拾即是,对现状不满意,他们担心养老;他们担心因病返贫;他们担心房产权得不到保证……与物质上的窘迫相比,中产阶级的价值观崩溃,才是他们焦虑的真正原因。

即便事业上功成名就退隐江湖,中产也难保不会落入焦虑怪圈——社会的保障体系的不完善,政策的不连贯性,越来越左派的政治环境,使得中产阶级没有安全感与幸福感。

如今,白领阶层、大学生、中小企业主等群体分别在政治表达、经济分配和社会民生诸多方面感受到了相对剥夺感、不公正感和焦虑感,他们也成了网络愤青的新移民。

这其实才是最可怕的!当高知群体失去理性温和,失去建设评议社会的能力时,乌合之众的群体必然壮大!众人皆醉我独醒,又少了一个!

陈安庆:新闻已死?没有什么能一下子拯救你,也没有什么能一下子打垮你……
观局 | 陈安庆:B站,爱奇艺上市,传媒专业角度如何解读?
观局 | 陈安庆:巨象濒死,新闻永生 ,10万+毒杀新闻业!


郑重声明:

未经同意,本公众号所刊发的作品,任何报刊杂志、网站、单位和个人未经允许不得使用和转载,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!

注意:现在公众号有置顶功能了,大家把微信更新到最新版本,点开“南方传媒书院”公众号,点“置顶公众号”键,就可以将我们置顶了。这样,您就可以第一时间发现我们。

 

01

线上课程


(1)新闻实务班:20讲



(2) 财经专题班:(50讲)(已录制22节)

(3) 网络舆情与新媒体(已录制10节) 


02

社群互动课程


(1)实务真题讲练班:

针对实务内容较为灵活,且相互之间有借鉴意义的部分院校真题汇总分类,真题实训。



2)VIP作品针对性指导班 (普通新传 / 财经专项):

结合新近热点新闻,以针对性训练讲评为内容


时间规划:9-11月,每周一节,共计20节

班型:10人小班


(3)作品点拨班(普通新传):

结合新近热点新闻,进行思路点拨和针对性指导


(4)热点点拨课:

      汇总年度热点新闻,给予消息写作及新闻评论点拨思路

时间规划:12月,共4节课  


(5)考前冲刺课:

      重要知识点回顾,模考讲评

时间规划:12月,共6节课



(一)暑期班面授课程

1.时间:暑期7-8月

2.时长: 

(1)普通新传:30天集训(每周休一天,报到一天,结业一天)

(2)财经专项:45天

3.定价:

(1)普通新传:15800(含住宿)

(2)财经专项:24800(含住宿)

4.班型:20人(普通15+财经5)

5.内容:

(1)新闻学理论

(2)传播学理论

(3)新闻史

(4)新闻实务

(5)赠送:英语+政治

(6)财经:15天财经专项基础+训练

6.服务:

班主任+助教+赠送线上课程+名家分享

7.课表:待定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